胰腺癌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沉默杀手”,早期的胰腺癌症状不明显、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选择有限。最近,出现了一种名为EBC-129的抗体偶联药,这是一种靶向CEACAM5/6的全新抗体偶联药物(ADC),在ASCO2025上公布了其一期临床试验的更新结果,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与安全性。这款药还获得了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认证,有望加速为晚期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是当下肿瘤治疗中的一大突破,许多癌症患者因为它获得了更长的生命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但研究告诉我们:“早用”不仅仅是说尽早在前线使用免疫药物,更关键的是——在一天中较早的时间给药,效果会更显著。
确诊恶性肿瘤,家属会想尽各种办法置办营养和好的食物,但是有时候错误的饮食会导致治疗药物疗效大打折扣(比如柚子会让很多药物效果暴跌)。今天癌度给大家总结了一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晚期恶性肿瘤目前仍然不能被治愈,因此不断寻找更新的药物就成了科研人员的使命。最近,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年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一种名为DB-1310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展现出可喜疗效,尤其是对已接受多轮治疗、耐药的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DB-1310达到了的44%的缓解率和18.9个月的总生存期。这项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牵头的国际临床研究,为一部分“无路可走”的癌症患者打开了新局面。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部分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这为精准靶向药物带来了治疗契机。奥希替尼(Osimertinib)作为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线治疗EGFR突变NSCLC的重要药物。然而,最终多数患者会出现耐药,病情进展。
脑转移(BM)是携带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中国研究团队旨在明确BM的发病率及其与基因亚型的关联,并分析该患者群体的治疗结局和预后因素。
安进公司近日公布了其T细胞接合抗体Imdelltra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三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
肿瘤治疗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用的药越多,治疗肿瘤的效果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如果不能对症联合药物反而适得其反。最近的LEAP-006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在PD-1联合化疗的基础上添加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仑伐替尼,并没有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这项研究发布在最新的国际学术期刊,癌度为大家做一下编译,希望给到大家参考。
当前,免疫治疗,尤其是T细胞相关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突破口。但有一部分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会丧失一种叫做TAP的蛋白功能。TAP蛋白负责将肿瘤细胞内的一些特殊标记——抗原肽,运输到细胞表面好让免疫系统认出它们。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乳腺癌年会(ESMO BC)于5月14日至17日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召开。本届年会汇聚全球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和治疗方法,携手制定提升患者预后的优化策略。会议旨在全面梳理乳腺癌诊疗现状,分享诊断、治疗及生存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2025年5月16-17日,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八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六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胜利召开。与会场现场,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魏旭东教授接受采访,分享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前沿进展。
随着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多项新适应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可适用于适龄男性女性接种,中国进入“男女共防HPV相关癌症及疾病”的新阶段。HPV是指人乳头瘤病毒。
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男性的整体癌症发病率都显著高于女性!对比75岁之前的患癌风险,在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高的10个国家中,无一例外,都是男性风险更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约40万癌症新发病例与慢性炎症相关。并非所有炎症都会癌变,但有4类炎症已被列入高危名单。
肺癌作为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达80%-85%,这类患者治疗选择仍有限,尤其是二线治疗后的生存获益亟待突破。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探索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了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单克隆抗体菲诺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多西他赛治疗经治的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疗效。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引发公众对饮食与癌症关联的担忧。其中,“长期吃肉是否致癌”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癌症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表明,部分肉类摄入与癌症风险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