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用的药越多,治疗肿瘤的效果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如果不能对症联合药物反而适得其反。最近的LEAP-006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在PD-1联合化疗的基础上添加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仑伐替尼,并没有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这项研究发布在最新的国际学术期刊,癌度为大家做一下编译,希望给到大家参考。
当前,免疫治疗,尤其是T细胞相关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突破口。但有一部分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会丧失一种叫做TAP的蛋白功能。TAP蛋白负责将肿瘤细胞内的一些特殊标记——抗原肽,运输到细胞表面好让免疫系统认出它们。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乳腺癌年会(ESMO BC)于5月14日至17日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召开。本届年会汇聚全球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和治疗方法,携手制定提升患者预后的优化策略。会议旨在全面梳理乳腺癌诊疗现状,分享诊断、治疗及生存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2025年5月16-17日,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八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六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胜利召开。与会场现场,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魏旭东教授接受采访,分享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前沿进展。
随着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多项新适应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可适用于适龄男性女性接种,中国进入“男女共防HPV相关癌症及疾病”的新阶段。HPV是指人乳头瘤病毒。
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男性的整体癌症发病率都显著高于女性!对比75岁之前的患癌风险,在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高的10个国家中,无一例外,都是男性风险更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约40万癌症新发病例与慢性炎症相关。并非所有炎症都会癌变,但有4类炎症已被列入高危名单。
肺癌作为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达80%-85%,这类患者治疗选择仍有限,尤其是二线治疗后的生存获益亟待突破。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探索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了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单克隆抗体菲诺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多西他赛治疗经治的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疗效。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引发公众对饮食与癌症关联的担忧。其中,“长期吃肉是否致癌”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癌症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表明,部分肉类摄入与癌症风险存在关联。
近日,51岁的曹颖在综艺《浪姐6》中首次袒露抗癌经历,直言“最放心不下儿子”,引发全网共鸣。节目中,她数次哽咽,回忆起术后仅8天便复工直播带货的往事,坦言:“当时想着儿子还小,既想陪他,又怕辜负团队。”
皮肤上的痣是人体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到成年都会逐渐出现色素痣。这些黑褐色或棕色的斑点看似无害,但医学研究发现,特定部位的色素痣可能存在恶变风险。作为临床医生,需要提醒公众:并非所有痣都无需干预,尤其是生长在易摩擦、高紫外线暴露或黏膜交界区域的痣,可能成为皮肤恶性肿瘤的“潜伏者”。
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分为卵巢上皮癌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卵巢癌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瘦。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内会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当肿瘤破裂时患者还会出现急腹症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睡眠剥夺是癌症患者的伴随症状之一,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睡眠剥夺对肿瘤进展的潜在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著名演员朱媛媛于2025年5月17日因病去世,享年51岁。她的丈夫辛柏青在5月21日发布讣告,向公众告知了这一悲痛消息。朱媛媛是中国知名演员,曾出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凭借精湛演技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等多项荣誉。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六大恶性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其中,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90%以上。手术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然而,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而失去了手术机会。
目前关于第二代EGFR-TKI达可替尼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数据相对匮乏。本研究旨在评估达可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