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新耀宣布其通用型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注射液的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根据新闻稿,EVM14是该公司首个获得FDA IND批准的自主研发新药。EVM14是一款靶向多种肿瘤相关抗原(TAA)的通用型肿瘤治疗性疫苗,拟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改变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患者的不耐受常常会导致其停药。I/II期BRUIN研究评估了匹妥布替尼——一种高选择性非共价(可逆)BTKi——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一篇发表在《PLOS Medicine》杂志上的论文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这一项由浙江大学章宇、焦晶晶教授领衔的研究,纳集了超过521120名年龄50-71岁的美国志愿者,通过分析其饮食习惯和疾病发生的数据,了解鸡蛋、胆固醇摄入与全因、特定病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平均16年的随访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鸡蛋过多,额外摄入300mg膳食胆固醇,可提升19%过早死亡风险、16%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24%癌症死亡风险。
癌症,这个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名词,如今正悄然在我们身边蔓延。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癌症的阴影无处不在。据统计,全球癌症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我国癌症人数占全球的24.1%。
我们常常听到肠癌和烟酒、遗传等因素相关联,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癌的发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和环境因素关系更大。这些因素可能在你不经意间影响着肠道的健康,逐渐导致肠癌的发生。
科学正在创造对人类有益的溶瘤病毒,包括筛选天然的或者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这些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内复制,进而感染、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
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多药化疗被认为是新诊断CD30阳性(CD30+)淋巴瘤*的标准治疗。尽管报告的有效率较高,但一些患者初始BV治疗无效,多数患者持续BV治疗后最终出现疾病进展。除了直接细胞毒性之外,BV还可能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Gardai, et al. Cancer Res 2015)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减少(Herrera, et al. Blood 2018),这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对于两种药物初治的患者,BV联合PD-1抑制剂报告了高缓解率(Advani, et al. Blood 2021)。
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2000万例,其中女性乳腺癌230.89万例,占比11.6%,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全球癌症死亡973.68万例,女性乳腺癌66.57万例,占比6.9%,居第四位。到2050年,全球乳腺癌病例预计将增加38%,每年因该疾病死亡的人数预计将增加68%。“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期,Future Oncology上发布了III期REZILIENT3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zipalertini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x20ins)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医脉通将研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癌症是否遗传,与患者的癌症发现早晚或治愈情况并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癌症病史。如果你的家族中多个直系亲属曾患这些癌症,那么基因遗传的可能性就很高,提前做好体检筛查非常必要。
据媒体报道,近日,来自美国的一支研究团队揭示了癌症劫持RNA可变剪接的关键位点,并据此开发出了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能够让癌细胞停止生长。
第56届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SGO 2025)于3月14日至17日在美国西雅图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妇科肿瘤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SGO年会始终是前沿研究成果、临床实践革新与跨学科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着全球顶尖专家学者的目光。本届会议中,湖南省肿瘤医院唐洁教授受邀在焦点论坛(Focused Forum)报告AK104-IIT-003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中国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探索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炎症”这一词,许多人以为它仅仅是身体的一点小不适,可实际上,长期的炎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可能会演变成更严重的疾病,甚至癌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种容易被忽视的炎症类型,以及为何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是一组异质性的B细胞肿瘤,其特征是临床病程缓慢以及随时间推移有复发倾向。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分别占成人NHL的22%和7%,虽然生物学特性不同,但通常遵循相似的治疗模式。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或MZL患者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目前尚未确定标准治疗。来那度胺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案,其基础是临床前模型提示这两种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出较好的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癌症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社会上不乏各种猜测与谣言,其中就包括“发酵蒸的馒头”是否与癌症发生存在直接关联。事实上,一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曾遇到一位中年患者,他因长年误信网络传言,忧心忡忡地怀疑日常饮食中的传统食品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经过详细的体检和科学咨询,他才明白,真正需要警惕的并非馒头,而是生活中潜藏的其他致癌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的分裂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突变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50岁后的癌症风险增高的根本原因,往往与人体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暴露于环境中的致癌物、饮食习惯不良、压力过大等因素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