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文章里,康复君介绍了癌因性疲乏这一概念,很多胃癌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休息了还是觉得很累,就是癌因性疲乏在作怪(文章链接:了解胃癌|“医生,为什么我休息了还觉得累?”原因在这里!)。据相关研究报道[1],癌症患者疲乏发生率约为60%,而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者放疗治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达99%。缓解癌症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功能、预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出现不同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变化,它可以吸收和利用营养来促进自身的快速生长。近期, Cell Metabolism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1)可以通过改变肿瘤细胞质膜的磷脂组成,促使致癌受体定位于细胞表面,进而扩增和改变生长因子信号以促进肿瘤生长,并提出LPCAT1可能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日前,免疫肿瘤学新锐公司Elicio Therapeutics展示了其针对7种KRAS突变体(mKRAS)的癌症疫苗的重要临床前数据。数据结果表明,靶向mKRAS抗原的癌症疫苗能够诱发强效的细胞裂解。Elicio的“AMP KRAS疫苗”ELI-002项目预计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进入治疗胰腺癌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edChemCom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来自一种花园中常见植物—小白菊(feverfew)中的特殊化合物或具有潜在的抗癌特性。文章中,研究人员从小白菊中提取出了这种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修饰以便其在实验室中能用来杀灭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细胞。
近日,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研究揭秘为什么有的胰腺癌患者能够“长寿”,而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只有普通短生存期。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7.008 胰腺导管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胰腺癌,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都处于晚期。只有9%的人能活到5年。早期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为24-30个月,因此胰腺癌素来被冠以“癌症之王”的称号。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有望开发出一种对健康细胞并无损伤效应的新型有效癌症疗法,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他们鉴别出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修饰,其或能特异性地支持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过去癌症的治疗既是艺术也是科学,需要做出很多判断。现在我们走向了精确治疗,我们更加了解是什么导致了某种特定形式的癌症。” ——德勤研究所生命科学专家迈克·斯坦丁
胃癌患者术后仍然要定期随访复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胃癌患者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获得长生存呢?我们给出了以下5条建议。
司空见惯的感冒发烧,对普通人来说,只是难受几天,但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感冒的发生会导致癌症患者的免疫防线崩溃,还可能引发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
如今,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到个体化分子靶向“精准”治疗的时代。靶向治疗通过基因或分子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而几乎不影响正常细胞,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对于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无疑成为他们更好的治疗选择。然而,肺癌的靶向治疗又有EGFR第一、二、三代靶向药可供选择,到底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帮助大家整理出各类靶向药的主要特点。今天就先从第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开始。
很多肺癌患者会有这样的误区,根治性手术就代表着癌症的治愈,辅助治疗难以取得斗争的胜利。其实不然,就目前的医疗手段而言,无论是手术还是辅助治疗都不能彻底治愈癌症。事实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肉眼可见的肿瘤被消灭,但癌细胞不一定完全被清除,甚至某些部位可能已经有潜伏的病灶或微转移灶。但是,定期复查可以有利于早期发现癌症的复发或转移。
2019年8月9日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SCLC)稀有驱动基因全国多中心研究(LC-IRICA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三甲医院的肺癌权威临床专家同见证一项全国多中心联动、多学科协作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正式启动。
就目前的靶向药物而言,耐药几乎一定会发生,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样。有的原发性耐药,服药一个月后疾病就进展了,有的可能持续十年才会出现疾病进展。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edChemCom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来自一种花园中常见植物—小白菊(feverfew)中的特殊化合物或具有潜在的抗癌特性。文章中,研究人员从小白菊中提取出了这种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修饰以便其在实验室中能用来杀灭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细胞。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遗传与生物物理研究所(CNR-IGB)与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肿瘤研究所(IFOM)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目前正在使用的一些针对不同适应症的药物可能具有阻断癌细胞转移和扩散的功效,如治疗哮喘病的药物布地奈德(budesonide)可以减少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扩散。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癌症研究》上。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发病随年龄而增长,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欧美地区较高,亚洲地区发病率较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