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君实生物、百济神州之后,第三款在美国获批的国产PD-1肿瘤药花落康方生物。
自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PD-1抑制剂以来,免疫疗法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后续的10年时间里,多种PD-1或PD-L1抑制剂获批上市,各种实体肿瘤获得了新的治疗机会。但是PD-1和PD-L1抑制剂只能在部分肿瘤患者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益处,而且即便是产生了治疗效果,可能会出现继发性耐药和不良反应,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措施来进一步改善治疗格局。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飞速发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负担和长期治疗毒性的双重压力。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科学家BenjaminBesse博士提出了“降级治疗”理念,挑战了传统“越多越好”的医疗观念,探讨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药物用量、延长给药间隔或缩短治疗总时长,减轻患者负担。
当前,肺癌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均位居中国所有恶性肿瘤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其中约30%~40%可通过手术切除根治;然而,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始终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导致患者总体生存难以进一步提升。
小细胞肺癌(SCLC)虽然只占所有肺癌的15%,但每年全球约有25万人因其失去生命。这种肺癌通常与长期吸烟有关,已被认为是最具挑战的癌症之一,现有化疗方案疗效极为有限,急需新的有效疗法。
最近,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针对实体瘤的过继细胞疗法(ACT),也就是治疗黑色素瘤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Amtagvi(lifileucel),初步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个疗法的总体缓解率大概为50%,持久完全缓解率为20%。最近的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接受TIL疗法,治疗应答率为31.4%,完全缓解率为3.7%。根据目前的治疗指南,Amtagvi疗法应该是在黑色素瘤使用了PD-1治疗失败后使用,但是这个时候肿瘤浸润T细胞的功能可能受损,因此疗效就不一定那么好了。如果能想办法提高免疫治疗后产生TIL的数量和质量,那么就能增强治疗效果。
肺癌中,约有一部分患者存在“非典型”的EGFR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不包括大家熟悉的“经典突变”如L858R和外显子19缺失。这些非典型突变患者在治疗上更具挑战性,因为针对这些不同突变的靶向药物疗效存在较大差异。近期,美国12家医疗机构合作,对52位非典型EGFR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mNSCLC)患者进行了一线治疗的生存分析,比较了两种常用的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和阿法替尼,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理解适合自己的方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彻底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给早期及晚期患者带来了显著生存获益。然而,这种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有时也会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如肺炎、结肠炎、肝炎等,甚至导致治疗不得不停药。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MarkAwad博士指出:“免疫疗法激活免疫系统目的是靶向癌细胞,但同时可能引发其他器官炎症。这让医生不得不权衡是否继续治疗,还是暂时或永久停止。”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靶向治疗已对携带EGFR、KRAS、ALK等常见致癌突变患者带来显著疗效。然而,约35%至50%的NSCLC患者不携带这些酪氨酸激酶突变或重排(即非突变型患者),他们难以从现有靶向药物中获益。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开发新的致癌机制与治疗方法,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和热点。
胃癌就像是长在患者体内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即便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砍倒了它,觅友们自己的身体也会遭受伤害。
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肺癌类型。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PACIFIC试验显示,放疗结合免疫治疗(IO)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成为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之一。不过,免疫治疗究竟是该同步进行还是放疗后再进行,一直存在争议。
在肺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尤其是G12C变异,是导致肿瘤侵袭性生长和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这类肿瘤常对现有的化疗和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虽然第一代KRASG12C抑制剂——如sotorasib和adagrasib——在临床早期显示出一定疗效,但由于肿瘤细胞在抑制压力下逐渐产生耐药,持续性治疗效果十分有限。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常见的肺癌类型,其治疗已经整合了多种免疫疗法,但获得持久疗效依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复杂,涉及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微妙平衡。目前,FDA批准的二甲双胍(metformin)作为一种常用的降糖药物,逐渐展现出其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潜力。最近的一项研究探讨了二甲双胍如何通过增强抗PD-1/PD-L1免疫疗法的效果,共同激活NSCLC患者的外周免疫细胞。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肺癌类型。尽管患者在最初接受铂类药物与依托泊苷的化疗时反应良好,但大多数患者在六个月内就会出现复发。而且,对于那些铂类耐药或难治性的患者来说,控制病情进展仍是一大挑战。虽然拓扑替康被批准为SCLC的唯一二线治疗药物,但其临床活性有限且血液系统毒性高。为此,口服烷化剂替莫唑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替代方案。
最近二十年,肺癌靶向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最早的EGFR靶点开始,到ALK、KRAS、ROS1靶点等,靶向药物为肺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获益与更高的生活质量,已成为肺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严重的癌症,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推进,新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Tirumotecan,sac-TMT)作为一种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抗肿瘤潜力。最近的研究对该药物在之前接受过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本文将详细介绍芦康沙妥珠单抗的研究背景、临床效果、常见副作用及其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