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部分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这为精准靶向药物带来了治疗契机。奥希替尼(Osimertinib)作为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线治疗EGFR突变NSCLC的重要药物。然而,最终多数患者会出现耐药,病情进展。
脑转移(BM)是携带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中国研究团队旨在明确BM的发病率及其与基因亚型的关联,并分析该患者群体的治疗结局和预后因素。
当前,免疫治疗,尤其是T细胞相关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突破口。但有一部分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会丧失一种叫做TAP的蛋白功能。TAP蛋白负责将肿瘤细胞内的一些特殊标记——抗原肽,运输到细胞表面好让免疫系统认出它们。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乳腺癌年会(ESMO BC)于5月14日至17日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召开。本届年会汇聚全球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和治疗方法,携手制定提升患者预后的优化策略。会议旨在全面梳理乳腺癌诊疗现状,分享诊断、治疗及生存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2025年5月16-17日,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八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六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胜利召开。与会场现场,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魏旭东教授接受采访,分享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前沿进展。
肺癌作为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达80%-85%,这类患者治疗选择仍有限,尤其是二线治疗后的生存获益亟待突破。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探索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了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单克隆抗体菲诺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多西他赛治疗经治的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疗效。
睡眠剥夺是癌症患者的伴随症状之一,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睡眠剥夺对肿瘤进展的潜在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六大恶性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其中,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90%以上。手术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然而,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而失去了手术机会。
目前关于第二代EGFR-TKI达可替尼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数据相对匮乏。本研究旨在评估达可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于4月25日至30日在芝加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肿瘤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大会始终致力于推动癌症早期发现、机制解析及治疗创新的前沿探索,每年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绘抗癌蓝图。在本次年会上,涌现了多种新一代KRAS G12C抑制剂及联合治疗策略,为KRAS 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约4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EGFR突变,其中约30%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
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于4月25日至30日在芝加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肿瘤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大会始终致力于推动癌症早期发现、机制解析及治疗创新的前沿探索,每年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绘抗癌蓝图。
2025年4月24日,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制药”)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其联合开发的差异化PD-1单抗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安尼可?)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的一线治疗以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治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的两项适应症。这标志着中国生物制药首个创新药产品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展现了中国药企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5月7日,罗氏制药中国宣布,其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商品名为高罗华)的新适应症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此次获批的适应症为联合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用于治疗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成人患者,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医学“核”弹如何精准抗癌?既能捕获全身隐匿病灶、又能精准“打击”肿瘤细胞
特定肠道共生菌丰度降低和肠球菌过度生长,与中性粒细胞重建延迟以及趋化因子信号传导增强有关,这意味着微生物群的紊乱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