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现已成为癌患的重要症状表现之一[1],有学者曾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近六成的中晚期癌症患者患有睡眠障碍。
对于很多肺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的出现,就像是一只手,把他们从癌症的痛楚中拉了出来,回归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靶向治疗的副作用相较于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更小,也正是因为这样,靶向治疗得以让癌症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即便如此,跟靶向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也被服用靶向药的觅友广泛关注。
慢性病属于病程长且通常情况下发展缓慢的疾病。如心脏病、中风、高血压、高血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人体的内环境及免疫力,极易让体内的癌细胞又死灰复燃。
随着靶向疗法和癌症免疫疗法的兴起,在接受治疗之前对肿瘤进行基因检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目前已经有十多种靶向疗法获批治疗晚期NSCLC患者,而且了解患者是否携带EGFR和ALK基因变异也成为判断他们是否适合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指南推荐将对NSCLC患者的肿瘤进行基因检测作为治疗决策的一部分。
9月11日Sutro Biopharma公布了其ADC药物STRO-002在一个晚期卵巢癌一期临床的更新结果。这个试验招募39位对多种标准疗法包括铂类、紫杉醇衍生物、PARP抑制剂等耐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其中34人使用了2.9毫克/公斤以上剂量。STRO-002在高剂量33位可分析患者产生24%应答率、其中12%应答时间超过1年,67%患者 CA-125 下降至少50%。这个ADC耐受不错,87%不良反应为1,2级,因此二期临床的推荐剂量可能略高、估计在4.3-5.2mpk。
人体内时刻有细胞在分裂,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不受控制的错误会助长遗传错误,并可能继续发展为癌细胞。自100多年前癌细胞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寻找能够消灭这些“有害”细胞、治愈癌症的方法。
2020年9月11日,为了进一步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癌症防治行动”号召,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协办的“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论坛旨在普及肺癌防治知识,提升肺癌早筛早诊早治意识,多方助力,不断提升中国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CA125抗原是一种在女性生殖道组织中发现的跨膜糖蛋白,通常用于检测卵巢癌,但在识别早期癌症方面效果不佳。当CA125检测与靶向肿瘤中异常糖结构的组合时,癌症识别特异性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由芬兰图尔库大学的Kim Pettersso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致力于开发新颖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癌组织中修饰的糖结构。最近发表的文章描述了该研究小组如何开发这种快速灵敏的即时诊断服务,可以从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出卵巢癌。
靶向治疗在肝癌系统治疗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肝癌一线治疗获批药物有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两种,索拉非尼已进医保,因此,使用人群相对较广。但是,靶向治疗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会产生耐药,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二线药物,目前二线靶向药物就包括获批的瑞戈非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以及未获批但已入选CSCO指南的阿帕替尼,那么在索拉非尼耐药后,究竟哪款药物疗效更好呢?
在联合治疗是王道的今天,无化疗的靶免联合,特别是抗血管靶向和PD1/PDL1的联合,因无化疗,被大家所追捧。将其尝试用于各类肿瘤的各线治疗中。但我们始终缺乏有效的临床研究数据依托。本月,Clinical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学者胡毅教授团队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对比了临床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二线选用PD1/PDL1+抗血管治疗,相比单纯免疫用药的疗效差距。为我们二线使用靶免提供临床依据。一起解读一下!
免疫单药疗效的局限,迎来了双免联合的爆发。其中,PD1单抗纳武利尤单抗(O药)+CTLA4单抗伊匹木单抗(Y药)的O+Y组合截至已经获得六大FDA适应症,包括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晚期肾癌、晚期肠癌、晚期肝癌、非小细胞肺癌一级联合两周期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奏响了CTLA4单抗+PD1单抗的双免时代的号角。而技术不断精进,进两年,全球涌现出大批同时含有CTLA4单抗和PD1单抗双抗一体的免疫药物。在2020年这些免疫双抗药物进入爆发期,大量临床获益案例曝出,更有几款获得官方认可!一起看一下双抗的实力! 一 康宁杰瑞PD-L1/CTLA-4双抗KN046获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 9月3日,康宁杰瑞自主研发的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KN046获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胸腺上皮肿瘤。成为首个获得官方认可的双抗药物。
2000年以来生物医学界最火的关键词是什么?别的不提,“肠道菌群”四个字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肠道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古代中医中提到:“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说过:“所有疾病,始于肠道(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 1 肠道菌群——人类的“第二大脑” 自然界里遍布着形形色色的细菌,同时也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与人类组成一个不离不弃、平衡而和谐的生态系统,与人体进行着深度融合。 它们从肠道出发,与众多的组织、器官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肠道和肝脏之间,肠道和大脑之间,肠道和肺脏、骨骼、血液系统等组织器官之间……正是在这种有益对话的基础上,人体才表现得平衡而健康。 肠道的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在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索凡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通过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但值得注意的是,索凡替尼还有另一个独特之处,其可抑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限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这就意味着索凡替尼和抗PD-1/PD-L1类药物联合具有潜在协同抗肿瘤活性。
近期,FDA警示大众,罗氏抗PD-L1疗法Tecentriq(泰圣奇,atezolizumab,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紫杉醇)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3期IMpassion131临床研究此前已经宣布失败,并警告医生不要在临床中使用这种疗法。
CA125抗原是一种在女性生殖道组织中发现的跨膜糖蛋白,通常用于检测卵巢癌,但在识别早期癌症方面效果不佳。当CA125检测与靶向肿瘤中异常糖结构的组合时,癌症识别特异性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麦吉尔大学古德曼癌症研究中心(GCRC)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表达活化、突变形式的雌激素受体α(ER alpha)的小鼠体内发生了重大的生物学变化,为这一重要基因在发育和癌症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在约70%的乳腺癌病例中存在雌激素受体过表达的情况,而当雌激素受体发生突变时,通常伴随着乳腺癌的治疗抗性增加,并且因此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为了了解ERα突变的生物学效应如何导致癌症,GCRC的研究人员构建了第一个表达这些突变之一的小鼠模型,从而为它对性器官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