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CDE官方网站显示,国内制药企业深圳塔吉瑞生物提交申报了旗下在研新药TGRX-678片的临床试验申请,拟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已获得受理承办。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在研新药是第四代Bcr-Abl抑制剂,对标全球同类优秀药物,有望改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治疗。
经过8年努力,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在全球肿瘤学顶尖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在线发表,影响因子28分。这项被誉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证实,在传统化疗基础上联合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方案,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至86.3%,有效降低复发风险41%。
最近国产靶向药物喜讯不断,继多纳非尼,阿帕替尼治疗肝癌荣登ASCO之后,安罗替尼,这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多靶点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携八大肿瘤领域20项研究成果再次亮相ASCO,这已经是安罗替尼第5次荣登ASCO。安罗替尼作为抗血管的多靶点药物,目前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治疗肝胆肿瘤,疗效不逊于已获批的肝癌药物。一线二线治疗肝癌患者,疾病控制率高达84.6%,后线治疗肝胆肿瘤肺转移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近期,肺癌治疗进展快速,靶向药与免疫药物齐发力,取得不少新成绩和III期试验阳性结果,带给肿瘤患者许多新的治疗选择。其中,多个国产PD1在一线取得了3项阳性结果,奥希替尼打开EGFR辅助治疗局面,肿瘤疫苗的来临等等,都是大件事,一起来看看。
三天前,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乳腺癌诊疗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BC)诊疗指南》(后简称《CSCOBC指南》)在云端更新了2020版,对不同类型乳腺癌的治疗方案都有了更新,这对于我国乳腺癌的治疗来说,是一次诊疗规范的更新与升级。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纽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一步合成方法来获取水稳定性且便于使用的金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能利用简单的绿色激光加热,从而就能改善其穿透并破坏恶性细胞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释放化疗药物;这些纳米颗粒的独特设计还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潜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百济神州14日宣布,其抗PD-1抗体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培美曲塞及铂类化疗药物用于治疗一线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在计划的中期分析中,经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达到主要终点,即与仅用培美曲塞和铂类药物相比,无进展生存期(PFS)取得了统计显着性的提高。百泽安?与培美曲塞以及铂类药物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数据与每项试验用药的已知风险相符,未出现新的安全警示
卵巢癌是女性中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每年在英国诊断出约7,500例新病例。目前,英格兰只有35%的患者会在诊断后生存5年以上。
4月10日下午,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诊疗指南》新闻发布会在线举行。作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乳腺癌诊疗指南,其内容的更新将更好地指导我国乳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
百济神州14日宣布,其抗PD-1抗体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培美曲塞及铂类化疗药物用于治疗一线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在计划的中期分析中,经独立评审委
4月13日,奥赛康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奥赛康”)及其全资子公司江苏奥赛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赛康生物”)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药监局”)下发的ASKB589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 ASKB589注射液为江苏奥赛康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生物新药,其主要通过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杀伤肿瘤细胞,拟用于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胰腺癌等适应症。 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临床上发现的胃癌多为局部晚期或晚期,且目前胃癌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种类及作用均有限。胰腺2癌具有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起病隐匿以及早期症状不典型等特点,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胰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在
FGFR通路异常可以表现在各个实体瘤中,总体发生率为7%,常见的FGFR通路异常包括扩增、突变和重排。近期,已经有不少新药先后获得FDA批准上市及进入优先审评,为FGFR异常患者带来新治疗选择。
PD1/PDL1单抗是近年火热的免疫治疗药物。两者都作用于肿瘤“免疫逃逸”的PD1-PDL1通路阻断上,看似起效机制相似,其实却有明显不同。当中,PD1单抗与PDL1单抗的临床安全性就有区别,PDL1单抗更低毒。近日,外网发表了一篇非常劲爆又有趣的案例,肺癌患者用K药治疗继发肾炎导致停药后,切换成PDL1单抗治疗,安全又有效,甚是神奇。一起来看看。
近年来,癌症治疗进展突飞猛进,层出不穷的创新药给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可是,对于胃癌患者尤其是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却始终屈指可数且疗效存在局限。当免疫肿瘤药物在中国获批多个适应症后,许多胃癌患者和家属总会问:免疫肿瘤药物可以用于胃癌治疗吗?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用上?
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尤其是多个PD-1/PD-L1抑制剂在国内上市,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开始认识并使用免疫治疗药物。中国特色的癌症类型-食管癌也迎来了免疫治疗时代,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让晚期患者活得更久。
截止目前,已经有8个PD-1抑制剂(6个PD-1抗体和2个PD-L1抗体)在国内上市;此外,已经上市的PD-1抑制剂不断拓展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