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灾难的代名词。这个1986年发生的核灾难导致成千上万的癌症,使得这个人口稠密区域变成一个幽灵城市,并设立了2600 km?大小隔离区。
上皮肿瘤(如肺癌和胰腺癌的肿瘤)利用ανβ3分子获得了针对标准抗癌疗法的耐药性,从而成为高转移性得癌症。在一篇发表在《Cancer Research》上的最新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在小鼠模型中防止癌症产生耐药性,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可以诱导免疫系统寻找并杀死表达ανβ3的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实现了这个过程。
8月20日,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外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正式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常规准入部分的药品名单。此次医保目录调整,在调出药品方面,共调出150个品种。除了被国家药监部门撤销文号的药品外,总共调出了79个品种。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的药品目录经专家论证全部调出。在常规准入部分,共新增了148个品种,其中西药47个,中成药101个。同时,此次医保目录共确定了128个药品纳入拟谈判准入范围,包括109个西药和19个中成药。均为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相对较贵的独家产品,而前三批谈判成功药数量总和仅为56个。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在化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大部分化疗不良反应并不可怕,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一方面会降低大家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生活质量及抗肿瘤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延误时机导致重大后果。
目前,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肺癌是国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病率最高,约占85%。NSCLC的形成与多种致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扩增等。对于有上述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可供选择的靶向药物很多;PD-L1高表达(≥50%)也可以选择抗PD-1/PD-L1药物。然而部分NSCLC患者没有上述驱动基因突变,这些靶向药物治疗无效,也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于免疫治疗。对于无驱动基因突变、PD-L1低表达(<50%)的晚期肺癌患者,他们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选择呢?
得了病,尤其是癌症这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医生更是如同救命稻草一般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全部希望。针对一部分在确诊时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对生命的渴望更加迫切。
昨天,我们已经介绍了肺癌常见化疗药物的部分不良反应,今天我们闲话少叙,直接进入主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剩下的化疗不良反应有哪些。
夏秋之交,气温突高突低,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也是疾病好发的“多事之秋”,尤其是对于癌症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及精神方面都会带来各种不适。
免疫疗法 肺癌脑转移不用怕,免疫疗法来接棒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日进行2小时有氧运动,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由32%上升到88%。此外,运动还能促进食欲、改善睡眠、增强体质、改善人的情绪,是最好的镇静剂和安慰剂。
在临床上,常发现许多癌症患者容易出现腹泻,医学上把这种腹泻称为“癌相关腹泻”。癌相关腹泻通常可发生于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可以是癌本身所致,也可以是各种治疗所引起,它的严重程度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重者可危及生命。
“肿瘤威胁人类健康,是很复杂难治的疾病,而肿瘤防治贵在整合,难在整合,也赢在整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17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肿瘤学大会上说,加大力度发展整合医学,是肿瘤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于16日至19日在重庆举行,共计30余名院士、1900多名国内外肿瘤学领域学者和专家参会,共同对肿瘤防治情况进行探讨交流,并对相关前沿研究进行解读及科普。
前不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永军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刘学峰教授团队共同合作在Protein & Cel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inuous culture of urine-derived bladder cancer cell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从膀胱癌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并采用优化过的条件性重编程技术成功培养可稳定扩增的原代膀胱肿瘤细胞,利用所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抗肿瘤药物的高通量筛选,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到药物筛选结果与病人临床用药情况的良好的一致性。该项技术已以《原代肿瘤细胞培养基、培养方法以及应用》为题申报专利。此项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一个针对膀胱癌患者的高效无创的精准药筛平台,为膀胱癌的早诊早治及精准医疗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及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主导撰写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以下简称“《共识》”)在沪正式发布。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韩宝惠教授和天津市肿瘤医院的李凯教授在发布会后接受了媒体采访,就共识撰写的初衷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原发性脑肿瘤的一种,占所有脑恶性肿瘤的16%,死亡率极高。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就是和时间进行赛跑。 近日,英国苏塞克斯郡科学家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体液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发出胶质母细胞瘤的信号。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19-0560-x 与正常的健康细胞相比,癌症生物标志物是在癌细胞中发现或过表达的一种分子。生物标志物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的生物特征,因为它们的存在表明体内存在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