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药治疗中国食管癌效果更佳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2020年6月22日显示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俗称「K药」)一项适应证申请(受理号:JXSS1900044)的办理状态更新为「已发件」1。
K药治疗中国食管癌OS获益「卓越」
该受理号所对应的适应证为K药用于既往一线全身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治疗,该适应证的获批意味着国内食管癌临床治疗将迎来变革,为更多的中国食管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该适应证的获批是基于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181的结果。KEYNOTE-181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或食管胃交界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纳入了628名晚期或转移性腺癌或鳞状细胞癌食管癌,或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I型腺癌患者,其中包括401例(64%)食管鳞癌(ESCC),222例(35.3%)CPS10的食管癌;研究入组了包括123例中国患者在内的243例(39%)亚洲患者2。
患者在一线标准疗法后疾病进展,按照1:1的比例随机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00mgQ3W)或化疗(包括多西他赛、紫杉醇或伊立替康)。主要研究终点为ESCC、PD-L1CPS≥10及意向治疗(ITT)群体的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耐受性。
该研究结果首次于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消化道肿瘤(ASCO-GI)年会上公布结果,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沈琳教授在2019欧洲肿瘤内科学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中国亚组人群的研究结果3。
无论是在ITT人群,还是ESCC人群,K药治疗中国食管癌带来的总生存(OS)研究结果都要优于K药治疗整体人群的数据结果。
K药治疗中国亚组ITT人群带来的OS获益更显著,中位OS(mOS)8.4个月,相比于整体研究人群的7.1个月多了1.3个月;死亡风险降低幅度是整体研究人群的3倍:中国人群45%(HR,0.55[0.36-0.82],95%CI)相比整体人群仅有的15%(HR,0.85[0.72-1.01],95%CIp=0.031)2-3。
K药「偏好」中国人群的「倾向性」在PD-L1表达阳性(CPS≥10)人群中更为突出。
K药治疗PD-L1表达阳性(CPS≥10)的中国食管癌患者,mOS达到12.0(6.6-NR)个月,比整体人群的9.3个月多了2.7个月;死亡风险降低幅度达66%,是整体研究人群(33%)的2倍;帕博利珠单抗12个月的生存率达到了53%,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在12月时仍然生存,这也优于整体研究人群42%的12个月生存率2-3。
K药对东方人群有「偏好」
K药在治疗晚期食管癌所显示的对东方人群的「偏好」在K药治疗其它瘤种的临床研究中也有显现。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了K药治疗局部晚期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KEYNOTE-062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结果显示K药单药治疗PD-L1表达阳性(CPS≥1)人群带来的OS获益非劣效于标准化疗方案,达到了研究预设的一个治疗终点4。
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线大会上公布了KEYNOTE-062研究的亚洲人群分析结果5。结果显示,K药单药治疗PD-L1表达阳性(CPS≥1)人群带来的OS获益比治疗包括欧美人群在内的整体人群的OS获益要更明显。
K药治疗人群的mOS达到22.7个月,相比化疗组提高了8.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6%,带来的OS获益非常明显。与K药治疗整体人群的OS趋势图不同,K药治疗亚洲人群的OS曲线最初没有与化疗组交叉,而且在治疗三个月后就开始显示OS优势。
另外,K药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也显示了对中国人群的「偏好」。
K药在2019年在国内获批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该适应证获批所基于的KEYNOTE-042研究结果也显示了K药治疗中国人群带来的OS获益和死亡风险降低幅度要比治疗整体人群更明显。
在2019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公布了K药对比当前标准化疗方案一线治疗中国PD-L1TPS≥1%的晚期NSCLC患者的研究(KEYNOTE-042中国亚组和中国扩展研究)结果6。
对比整体研究人群的数据,K药治疗中国患者的OS数据从数值上优于全球数据,与整体人群数据显示的随着PD-L1表达降低,OS获益减弱的情况不同(19%-31%)7,K药治疗中国患者带来的死亡风险降低幅度在不同PD-L1表达人群中稳定在31%-38%之间(看下表)。
虽然该研究在设计之时并未要求为中国亚组人群预设统计学分析α值并进行统计学对比,但吴一龙教授指出,K药治疗东西方人群确实显示效果不同,也确实看到了中国人群的数据更好,这值得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
文章源自肿瘤时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进展:安罗替尼+伊立替康,能带来哪些新希望?
- 全球首个针对DLL3的三特异性抗体与创新双抗药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试验
- 奥希替尼耐药后怎么办?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第二战场”:埃万妥单抗?
- 肺癌没法手术?神药DS-8201+免疫治疗“逆转困局”真实案例!9个月无复发!
- 近40%胃癌患者的新希望!Satri-cel首次让CAR-T治疗实体瘤取得“硬胜利”
- 免疫治疗正在改变癌症治疗,但高血糖风险需要警惕
- EBC-129:靶向CEACAM5/6的新型ADC,为胰腺癌治疗打开新局面!
- 免疫治疗必读:下午3点前用药效果最佳!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 面对奥希替尼耐药,Necitumumab的加入能否逆转局面?
- HER2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生存及预后因素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