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采用“合成致死”策略治疗小细胞肺癌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林文楚团队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YC Paralog-PARP1 Axis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MYC Paralog-Activat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恶性的亚型,其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化疗方案可选药物有限。大多数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几个月后会出现复发及耐药现象,进而死亡。近年来,相较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快速进展,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研究发展缓慢,难点在于未发现可直接作用的治疗靶点。因此,研发针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癌细胞的生长不能同时离开两大关键基因的参与,当这两条基因中的任意一条发生突变时,癌细胞仍可存活;当这两条基因的产物同时被抑制,癌细胞就会死亡。合成致死是指两个非致死性基因同时失活,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DNA损伤感应器蛋白PARP和同源重组蛋白BRCA1,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PARP抑制剂处理BRCA1突变细胞可产生“合成致死”效应,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基于“合成致死”策略的PARP抑制剂,已被用于多种类型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人员在整合分析小细胞肺癌细胞、动物、临床样本的高通量测序大数据时发现,癌基因MYC家族基因与PARP1及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采用BET表观遗传因子抑制剂-JQ1,降低MYC和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产生DNA双链损伤修复缺陷。联合PARP1抑制剂BMN673和JQ1产生“合成致死”效应,特异性杀伤MYC家族基因激活的小细胞肺癌细胞。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进展:安罗替尼+伊立替康,能带来哪些新希望?
- 全球首个针对DLL3的三特异性抗体与创新双抗药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试验
- 奥希替尼耐药后怎么办?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第二战场”:埃万妥单抗?
- 肺癌没法手术?神药DS-8201+免疫治疗“逆转困局”真实案例!9个月无复发!
- 近40%胃癌患者的新希望!Satri-cel首次让CAR-T治疗实体瘤取得“硬胜利”
- 免疫治疗正在改变癌症治疗,但高血糖风险需要警惕
- EBC-129:靶向CEACAM5/6的新型ADC,为胰腺癌治疗打开新局面!
- 免疫治疗必读:下午3点前用药效果最佳!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 面对奥希替尼耐药,Necitumumab的加入能否逆转局面?
- HER2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生存及预后因素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