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葆元医药公司(AnHeart)宣布,该公司主要候选药物ROS1和NTRK抑制剂taletrectinib(DS-6051b/AB-106)的一项1期临床数据已被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旗下著名的肿瘤学杂志《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该研究在美国实体瘤患者中开展,研究结果显示:taletrectinib在每日800mg的MTD下具有可控制的毒性,而且在对克唑替尼耐药的ROS1+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观察到了初步疗效。
近日,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4类仿制药枸橼酸托法替布片的上市申请(受理号为CYHS1800048)在NMPA的状态变更为"在审批",这意味着国内托法替布市场"2+1"局面有望被打破。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s) 途径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被激活的信号通路之一,几乎介导50%的恶性肿瘤的发生。PI3K是一种胞内脂质磷酸激酶,催化肌醇第3位的磷酸化。PI3K是由一个催化亚基p110和一个调节亚基p85构成的异二聚体,具有SH2结构域 (Src Homology 2 domain)。通过SH2结构域,PI3K可与其它蛋白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结合,从而被募集到质膜,使其催化亚基靠近质膜内小叶的磷脂酰肌醇。在膜脂代谢过程中,PI3K催化PI-4-P(PIP)生成PI-3,4-P2(PIP2),催化PI-4,5-P2(PIP2)生成PI-3,4,5-P3(PIP3)。这些与膜结合的PI-3-P为多种信号转导蛋白提供了锚定位点,进而介导多种下游信号通路。例如活化Akt/PKB、mTOR激酶等下游通路。
口服生物制剂,包括肽类,仍然是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首先肽类的亲水性是一个问题,肽类在水中的溶解性差,使得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吸收水平。
尿路上皮癌(UC)是一类肿瘤的总称。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构成了尿液输送和储存的通道,这个通道表面的上皮组织被称为“尿路上皮”。绝大多数肾盂癌、输尿管癌和膀胱癌都起源于尿路上皮,统称为“尿路上皮癌”,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膀胱癌。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膀胱癌已成为全球第10大常见肿瘤[1]。现阶段,基于铂类的化疗方案仍是晚期UC患者治疗的首选策略。化疗虽然初始应答率高,但实现完全缓解的比例低,多数患者会在接受治疗的9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2]。晚期U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约5%[3]。接受化疗后,如何最大限度延缓患者疾病复发时间、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则成为晚期UC一线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
BerGenBio是一家总部位于挪威、致力于开发新型选择性AXL激酶抑制剂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公布了来自II期试验(BGBC008)第1阶段队列B的阳性数据。该队列正在评估AXL激酶抑制剂bemcentinib联合默沙东抗PD-1疗法Keytruda(可瑞达,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治疗先前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抗PD-1疗法或抗PD-L1疗法)期间确认疾病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该研究的第二阶段正在招募患者。
梅奥医学中心的ShrutiR.Patel等在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病例报告》上报道了3例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服用奥希替尼后出现心力衰竭
美国TurningPointTherapeuti公司的崔景荣博士昨天在AACR2020年会第二期上公布了第四代ALK抑制剂TPX-0131的临床前数据。
2020年6月24日,罗氏公司(Roche)旗下中外制药(CHUGAI)在AACR年会上报道了第四代EGFR抑制剂CH7233163的临床前数据。
日前,Myovant Sciences公司宣布,该公司为创新疗法relugolix递交的新药申请(NDA)已被美国FDA接受,适应症为男性晚期前列腺癌患者。FDA同时授予这一NDA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今年12月20日之前做出回复。FDA在受理函中还表示,目前不计划为这一申请召开咨询委员会会议。如果获批,relugolix将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口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拮抗剂。
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第二大致命癌症,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而中国更是肝癌大国,以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肝细胞癌来说,全球近一半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
今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百济神州旗下PD-1抗体新药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提交一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该药向药监局申报的第四项适应症。此前,该药已在中国获批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和尿路上皮癌,其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三项适应症也已在今年4月提交。
赛诺菲与Translate扩大合作关系开发用于传染病的mRNA疫苗;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第2项III期临床达终点;默克/辉瑞抗PD-L1疗法一线维持治疗尿路上皮癌在欧进入审批……
免疫治疗PD1/PDL1/CTLA4单抗风靡于各个癌种,然而,单药治疗数据有限,多项试验显示免疫单药在部分肿瘤中失败。近期,一款新型免疫药物双特异抗体兴起,这类药物可同时抑制免疫双靶点的属性,不但能提升疗效,理论上毒性也会比免疫双药联合用法来的低。其中,PD1/CTLA4双抗AK104就在去年SITC会议公布了数据,结果亮眼,国内也在开展试验,一起看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癌症免疫疗法,以CTLA-4、PD-1、PD-L1为靶点的ICIs极大地改善了多种癌症的临床预后。虽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ICIs也有独特的毒性,称为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由T细胞激活引起,可影响任何器官系统,最常见的irAE包括皮肤毒性、内分泌疾病、结肠炎、肺炎和肝毒性。尽管通过类固醇和其他免疫调节剂可以控制irAE,但也报道了ICIs相关的致死不良反应(FAEs)。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款常用的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的FAEs发生率,总体发生率为1.2%,其中,III期肺癌试验发生率最高,达8.3%!此外,相对于单纯化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FAEs发生率更高!
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抗PD-1疗法Keytruda(可瑞达,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作为单药疗法,用于治疗不能通过手术或放射疗法治愈的复发性或转移性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