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患者确诊后很多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治疗方案只有化疗,且预后较差,仅提供了不到一年的中位生存期。但随着免疫靶向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一丝曙光,针对特定的靶点用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和OS。据研究表明约10%-20%肝内胆管癌(ICC)的患者通过NGS检测发现的FGFR2融合,并且已经确定了其余多个融合基因,包括BICC1、AHCYL1、TACC3、MGEA5和PPHLN1。
HER2是乳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分子靶标,对于HER2阳性(免疫组化3+;或2+FISH确定阳性)的乳癌患者,在传统放化手术的基础上,HER2靶向药物的加入为患者带来长足的生存提升。
PARP抑制剂研发的源头,要追溯到1963年Paul Mandel等对PARP酶活性的描述报道,以及1964年Pierre Chambon等人正式发现PARP酶。
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来说,为了寻求更好的疗效及更长的生存时间,索拉非尼或者仑伐替尼“单枪匹马”作战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的不错疗效,特别是PD-L1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的开展,标志着肝癌进入免疫2.0时代,实现了肿瘤反应率ORR和生存期OS的延长。随着肝癌多学科(MDT)诊疗的推进,肝癌的治疗已进入立体的免疫3.0时代。国产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拓益)如何花样演绎免疫3.0,将一例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降期治疗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
4月16日晚,华润双鹤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华润赛科收到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缬沙坦胶囊(80mg)《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批准该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4月10日下午,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诊疗指南》新闻发布会在线举行。作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乳腺癌诊疗指南,其内容的更新将更好地指导我国乳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
5年生存期,是衡量一款药物效果的黄金标准。之前都说免疫治疗好,一旦获益便可长期生存,但一直缺乏具体数据。
16日,美国FDA宣布,批准UroGen Pharma公司开发的Jelmyto(丝裂霉素凝胶)上市,治疗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UTUC)。新闻稿指出,这是第一款针对这一特定患者群的获批药物疗法。
癌症研究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防止已接受治疗的患者复发,复发的原因是某些癌细胞能够存活下来并生长成新的肿瘤。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中,确定了一种临床上具有良好耐受性的药物,可以防止小鼠复发癌症。
2020年3月3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阿斯利康的PD-L1抗体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durvalumab,商品名:Imfinzi,英飞凡,俗称“I药”)联合标准治疗(SoC),依托泊苷+卡铂或顺铂化疗方案,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获批基于III期CASPIAN的阳性结果:该研究证明与标准治疗相比,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标准治疗(SoC)铂+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OS),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和临床意义。
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精彩不断。作为抗PD-1/PD-L1治疗的代表药物之一,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K药,可瑞达)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已经在中国获批多项NSCLC治疗适应症:
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治疗手段的优化选择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朋友们密切关注的焦点。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爱必妥)、贝伐单抗(bevacizumab)分别是针对mCR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抑制剂,对肿瘤生长增殖起抑制作用,它们也已经包含在我们所熟知的化疗联合方案中。FIRE-3(NCT00433927)的研究结果表明,与FOLFIRI+贝伐单抗方案相比,FOLFIRI+西妥昔单抗一线用于不可切除RAS野生型mCRC的总生存时间(OS)更长[1](更多详细内容可以查阅:传奇药物再获新适应症,西妥昔单抗中国获批结直肠癌一线治疗!)。
4月11日,美国FDA宣布批准阿利斯康(AstraZeneca)公司和默沙东(MSD)公司共同开发的Koselugo(selumetinib)上市,治疗2岁及2岁以上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儿童患者,这些患者携带有表现出症状和/或进行性,不能通过手术治疗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Koselugo是首款获得FDA批准治疗NF1这种罕见疾病的药物。
4月13日,红日药业在ClinicalTrials.gov上登记启动其PD-L1药物艾姆地芬(IMMH-010)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
4月14日,赛诺菲/葛兰素史克宣布双方签署了共同开发COVID-19佐剂疫苗的合作意向书,双方将结合各自的创新技术优势,共同应对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疫情。
经过8年努力,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在全球肿瘤学顶尖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在线发表,影响因子28分。这项被誉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证实,在传统化疗基础上联合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方案,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至86.3%,有效降低复发风险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