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消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英文名:Daratumumab Injection)进口注册申请,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包括既往接受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和一种免疫调节剂且最后一次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
7月5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由本公司附属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商品名称“福可维”?),继去年获批上市后,刚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药品注册批件,批准新增适应症“软组织肉瘤”。
6月27日,美国生物制药公司LSKB宣布,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的Ⅲ期ANGEL研究失败。
德国联邦教研部近日发布公报说,他们资助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常见的衣原体感染不容忽视,因为这种感染可能会诱发输卵管细胞突变,进而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
据证券时报7月3日消息,由厦门万泰沧海、厦门大学以及万泰生物联合申报的二价HPV疫苗的技术审评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等待现场核查。按照疫苗上市流程,在现场核查以及三批检查期间产品送检合格之后,药监部门将进行三合一综合评价,对认为安全、有效、工艺真实、质量可控的疫苗,将给企业核发生产批件。若成功获批上市,这款二价HPV疫苗将是国内首个上市的国产宫颈癌疫苗,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第三个具备宫颈癌疫苗自主供应能力的国家。
专注于肿瘤领域的创新药企德琪医药与合作伙伴Karyopharm Therapeutics Inc.(以下简称Karyopharm)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合作开发的全球首款核输出抑制剂XPOVIOTM(selinexor,德琪医药产品代号ATG-010)与低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CD38单克隆抗
昨天,乳腺癌的NCCN指南已经将PI3K的基因检测及用药写进临床处理的指南中(重磅!乳腺癌NCCN指南更新,PIK3CA检测及治疗方案首次写进指南!乳癌基因时代到来),尽管该类药物尚未上市,但基于前期较好的临床结果以及该基因及下属通路在上皮类肿瘤的高发性,成为肿瘤界大力关注的热点。而该靶点在卵巢癌的发生频率及结果也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和期待,有希望这类药物上市后也能扩展运用,解决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
在前不久的第55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信达生物公布了多项临床研究关键结果,除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研究结果将作口头报告外,还以海报等方式在2019ASCO年会上公布多项其他重要研究结果。其中包括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一线治疗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细胞癌的Ib期研究(NCT02937116,队列F)的初步试验数据(海报编号#4042)。
K药二线治疗肝癌(HCC)的III期研究KEYNOTE-240失败,肝癌免疫治疗再次蒙上一层迷雾。如何筛选K药的获益人群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cancer杂志最新发现,血浆TGF-β可以预测K药治疗HCC的疗效,以200pg/mL为分水岭,TGF-β<200pg/mL患者的中位OS和PFS均超过25个月。
目前国内越来越高比例的肿瘤患者都在进行着或者将要进行PD1免疫治疗,但是耐药的发生仍无可避免,我们目前对于免疫都了解不全,对于其耐药更是有些混乱。药物切换成为了我们的直接简要的思路。基于目前十余种PD1/PDL1药物之间的独立研发及作用机制或多或少存在不同,我们希望通过转化药物来实现再次获益。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想法,小编也曾经在CSCO上听到一位专家通过K转O转T来实现黑色素瘤患者近3年的缓解。所以借着今年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献来观望一下目前临床对于该问题获得的实践性答案。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改进的技术,利用磁性纳米团簇杀死难以触及的肿瘤。 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微小的物质,只有十亿分之一米那么小。它已经显示出了抗癌的前景,可以很容易地用注射器注射到肿瘤中,让这些颗粒可以直接注射到癌变部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报告可知,每年有超过15,000名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主要发生在15岁及其以下的未成年当中,虽然十分罕见,仅占癌症总数的0.5%至4.6%,但其常见的类型却是耳熟能详,例如白血病、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理类型的85%左右。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进展期NSCLC最大的治疗突破,让肺癌患者首次看到了"肿瘤慢性化"治疗管理的希望。为了达到1+1>2的效果,近年来在靶向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期关于三代王牌EGFR-TKI--奥希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治疗脑转NSCLC患者的研究爆出惊艳数据,有效率高达100%。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下EGFR-TKI联合贝伐单抗获得的赫赫战绩。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理类型的85%左右。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进展期NSCLC最大的治疗突破,让肺癌患者首次看到了"肿瘤慢性化"治疗管理的希望。为了达到1+1>2的效果,近年来在靶向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期关于三代王牌EGFR-TKI--奥希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治疗脑转NSCLC患者的研究爆出惊艳数据,有效率高达100%。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下EGFR-TKI联合贝伐单抗获得的赫赫战绩。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占肿瘤致死原因的第3位,其中肝细胞癌(HCC)最常见,占85%~90%以上。2012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持续感染是我国HC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BRIDGE研究显示有77%的中国HCC患者存在HBV感染。此外,中国人口基数大,HCC的新发病例仍持续上升,且晚期和合并HBV的患者比例高,因此临床仍急需疗效好且对HBV相关肝癌有效的新型药物。
抗肿瘤治疗常常会引起心脏功能损害,较轻的症状可能会慢慢恢复,但是较重的症状会导致抗肿瘤治疗停止,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心脏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