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仅让患者面对生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疼痛--癌痛。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无论是在治疗期间还是康复过程中。这种疼痛不仅影响身体,也严重干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幸运的是,科学家和医生们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癌痛管理方法。
癌症被称为“百病之王”,一旦被确诊为癌症,不仅病程长,治愈率低,影响预期寿命,还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长期喝酒的人更要当心癌症的发生。
1968年,一个美国人说他在中餐馆吃完饭,就会感觉身体麻木和心慌。随后,一名美国医生展开实验,发现被注射味精的老鼠出现了急性脑死亡。1968年4月,一封署名为罗伯特·霍·曼的信件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封信引发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争议。霍·曼医生在信中描述了他在中餐馆就餐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部僵硬、手臂麻木和心跳加速。这封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随后有更多的人开始报告类似症状。在短短几个月内,数百名食客声称在食用中餐后出现了相似的不适反应,这些症状通常在就餐后15-20分钟内出现。
基因检测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靶向药物能够作用的特定突变。这就像找到一把"锁"和相匹配的"钥匙"。靶向药物就像是一把钥匙,而肿瘤细胞内的基因突变则是那把锁。只有当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带有可以匹配靶向药物的基因突变时,靶向药物才有可能发挥最大效果。因此,基因检测在这类治疗中至关重要。
基因突变常是癌症的幕后推手,它让细胞走上异常增生扩散之路,成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使得细胞生长失去了原有的控制。这些遗传物质的变异,时而源于周遭环境、生活习惯或偶然要素的作用,但时而,也确实与血脉传承息息相关。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at USC)的最新研究表明,饮用水被称为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人造化学品污染的社区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要高出33%。该研究发表在《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是美国第一项直接研究饮用水中全氟烷基磺酸盐污染与癌症之间关系的研究。
“近年消化道肿瘤相对高发,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是肠癌的高发人群。”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外肛肠科主管护师闫志学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如果出现“三多、”的症状就要警惕。
癌症,依旧是我们人类目前最大的医学终极难题,尽管随着影像技术进步、高端医疗设备更新、更多靶向药的问世很多癌症已经能够被我们控制和缩小,5年生存率有所提升。但更加复杂的问题是患者的二次复发。这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对于治疗也是非常严峻的挑战。临床数据显示,约90%的癌症死亡可归因于肿瘤的复发或转移。
据英国欣克斯顿的威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 Hinxton, UK)2025年1月21日提供的消息,新研究发现长期DNA损伤与癌症有关(New Research Uncovers Long-Lived DNA Damage Linked to Cancer)。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在45岁前有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后患肺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与之相关的健康隐患也日益凸显。据WHO数据显示,肺癌已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空气污染占全球TBL癌症死亡人数近20%。尽管总体癌症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与环境微颗粒物(PM2.5)直接相关的死亡人数却增加了11%。
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时,仔细调整了年龄、种族、体重指数以及尼古丁摄入等可能干扰结果的因素后,有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那些使用了永久性染发剂的受试者,与未使用者相比,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了。尤其是本身发色较浅的女性,这种风险更是上升得十分显著。
刚看到一个新闻,徐州某税务局2007年11月搬入了刚装修完工一个月的大楼办公。18年间,30余名职工中,共有10人被诊断不同癌症,包括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膀胱癌等。他们认为,罪魁祸首或是办公大楼装修。
每个人都经历过在公共场合“不得已”的尴尬时刻,突然肚子一阵咕咕作响,接着就是放屁。“排气”这一极为普遍且常见的生理过程,几乎成为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难以完全避免的体验。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放屁频繁,尤其是伴随着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时,不禁会担心,这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甚至会联想到癌症等严重疾病。
2025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大会启幕,聚焦高品质创新药医保准入与患者福祉
癌症和失眠,听起来似乎毫无关联,但它们之间真的没有联系吗?许多人一提到癌症,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恶心、剧烈疼痛、体重急剧下降等严重症状,认为自己只要没有这些明显问题就可以安心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