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和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那么家属在照顾肿瘤患者时,应该如何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身心的折磨?
相较于大众熟知的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很少被病友们提及,这是因为间皮瘤发病率较低,2020年全球发病例数为30870例,占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的0.2%,死亡病例数为26278例,占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的0.3%[1]。
近年来,二甲双胍不断刷爆朋友圈,目前发现的可能功效包括但不限于: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减肥、保护心血管、逆转肺纤维化、减少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降低流产早产风险等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今日白露,正是“秋令”时节。虽然还有暑热,但是渐渐干燥的天气,和逐渐拉大的昼夜温差都在提醒着我们秋天已然登场。入秋之后天气转凉,气候多变,这种多变的温差,为病毒入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如何养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目前大部分癌症检测手段费时、费力、费钱,如果仅需取少量血就能检测数种、数十种癌症的方法,你会选择吗?甚至这个方法只需要几十块钱呢?
HR+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中的70%。这类肿瘤具有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ER/PR+),通常统称为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抑制ER信号通路的疗法,例如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选择性ER调节剂(他莫昔芬)和ER下调剂(氟维司群),是HR+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原发/获得性耐药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导致疾病进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的肝癌,为临床晚期,一般治疗的效果不佳,风险也比较大。肝癌患者一旦出现门静脉癌栓,病情会迅速发展,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肝外转移、门静脉高压、黄疸、腹水等,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7~4个月。如何解决肝癌患者伴门静脉侵犯,成为很多临床医生和患者关心的话题。靶向治疗在晚期肝癌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看一例入组ZGDH3研究的肝癌伴门静脉侵犯患者,在接受国产药物多纳非尼治疗后,整体OS近34个月。
A.J.Schoenfeld等学者提出了免疫治疗晚期NSCLC获得性耐药的临床定义,包含了四条标准:
2017年6月,美国FDA批准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联合治疗BRAFV600E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该批准基于BRF113928(NCT01336634)二期临床试验数据。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组磷酸单酯水解酶,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ALP不是单一的酶,目前已发现有AKP1、AKP2、AKP3、AKP4、AKP5与AKP6六种同工酶。其中第1、2、6种均来自肝脏,第3种来自骨细胞,第4种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第5种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血清中的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
靶向PD-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极大的改善了癌症的治疗,让“晚期癌症不可治愈”成为了历史。目前,国产的PD-1药物也已经全面开花,年治疗费用最低不到2万元(参考:第5款国产PD-1面世!首发即迎重磅消息:年治疗费用低于2万!或将引领免疫治疗进入“万元时代”),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
时常听人提到,腿上长了颗带毛的黑痣,很不好看,去医院祛痣要几百块钱,看路边有专门修鸡眼、祛痣小摊才十块钱,找他们做安全吗?听肿瘤医生一句劝,别看祛个痣是很简单的事,但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不然会有患癌的风险!
2020年1月15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白介素-1-β(IL-1-β)在癌症转移中起关键作用的详细表观遗传机制,意味着对于“慢性炎症如何帮助癌细胞转移”这一问题,我们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是蛋白激酶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其中,CDK1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检查点的激活、DNA损伤修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故凭借信号通路的重要位点,CDK1抑制剂的开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其临床研究更多指向胰腺癌和胶质瘤,使得研究者对该靶点潜力充满憧憬。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三款抗肿瘤新药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分别来自海和药物、和黄医药、安进(Amgen)旗下FivePrimeTherapeutics。
9月6日,绿叶制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肿瘤创新制剂——注射用醋酸戈舍瑞林缓释微球(LY01005)已在中国完成治疗前列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达到预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