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种非常无情且有“韧性”的疾病,当一种药物阻断癌细胞的主要生存途径时,癌细胞就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或绕道而行来避免药物的作用,这种策略被称为癌细胞发展出的耐药性,同时这也是研究人员寻找有效疗法来抵御胰腺导管腺癌(PDA,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的主要挑战之一。
免疫疗法极大地改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但是不幸的是,它仅对一部分患者有效,这一比例约为20%。尽管免疫疗法的副作用往往比化疗要少,但大约10%的患者会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当人体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自身细胞时,肺部、肝脏和肠道等器官可能会发炎。
法国药企施维雅(Servier)与合作伙伴大鹏制药(Taiho Pharmaceutical)近日联合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Lonsurf (trifluridine/tipiracil) 用于既往已接受至少2种系统治疗方案控制晚期疾病的转移性胃癌(mGC,包括转移性胃食管交界腺癌[mGEJC])成人患者的治疗。
信达生物制药于9月19日宣布:在第二十二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IBI305(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及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3期研究结果(CTR20160848)(北京时间9月19日(星期四)上午11:25 AM -11:30 AM)。
“创新癌症科学改变患者人生”,这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昨日发布的2019年抗癌进展报告(Cancer Progress Report 2019)的主旨。伴随着这份报告,AACR还发布了多个癌症幸存者(cancer survivor)的故事。他们中有的获益于FDA使用真实世界数据,批准辉瑞(Pfizer)的Ibrance治疗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突破性举措,有的在接受“不限癌种”疗法larotrectinib治疗之后得到完全缓解。
FDA认为,在多个国家同步提交和审评癌症用药的新框架,将能够加快患者获得新疗法的速度,简化药品开发。 9月17日,FDA公布名为"ORBIS项目"的框架计划。FDA同时宣布,Keytruda和Lenvima联用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组合疗法,成为通过该框架流程获批的首个疗法。通过这项国际间药品监管机构合作审批计划,FDA与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TGA)和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同时批准Keytruda和Lenvima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和补充新药申请(sBLA/sNDA),这一批准比PDUFA法案规定的日期提前了三个月。FDA加速批准Keytruda与Lenvima联用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加拿大卫生部给予有条件批准。澳大利亚TGA给予临时批准。 FDA代理局长Ned Sharpless医生在一份声明中表
近来,靶向先前认为“不可成药”靶标的KRAS以及KRAS-G12C突变体抑制剂掀起一片研发热潮。然而,KRAS抑制剂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癌症的耐药性是癌症治疗的一大难题。临床中经常可以遇到肿瘤组织在靶向疗法后明显变小,但不久又重新恶化的现象。安进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接受KRAS-G12C抑制剂AMG 510治疗的有些患者在缓解后疾病继续出现进展。能不能在肿瘤对该类在研药物产生抗药性之前,就未雨绸缪地研发出多机制的组合疗法一举歼灭病灶,以解决潜在耐药性问题呢?
基石药业9月19日在第二十二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首次发表了在研抗PD-L1抗体CS1001在一项名为GEMSTONE-101的Ib期食管鳞癌(ESCC)队列的研究数据。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成功并不容易。或是一将成万骨枯,又或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以为人可以为了成功不折手段,万万没想到癌细胞的“不死之谜“也是如此。 这一“不死之谜”目前已被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所发现。他们表示:癌细胞在化疗中靠着“同类相食”的方式吞噬相邻细胞来求生。并且这类同类相残的行为可以为癌细胞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并为化疗结束后的肿瘤复发奠定基础。该论文已于9月17日在期刊《Journal of Cell Biology》(JCB)上发表。
抗生素自诞生以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性命,眼见其高楼平地起,接着便是千里长堤溃蚁穴。愈来愈多关于抗生素的负面消息陆续曝出,滥用、耐药、影响其它治疗方案效应等等。
9月18日,上海创诺提交的盐酸厄洛替尼片国内上市申请(CYHS179001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成为该品种国内首仿厂家。 该申请为注册分类6类,曾于2017年9月以“专利到期前1年的药品生产申请”被CDE纳入优先审评,属于国家鼓励开发的仿制药。这主要也是因为中国作为肺癌大国,对厄洛替尼等肺癌靶向药存在巨大需求,但原研药价格一直较高,覆盖的患者有限。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s)已经发现了数百种人类癌症的遗传"风险"变异。绝大多数可能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癌症的发展,但这些靶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非常复杂,只有各种因素的精确相互作用才能在健康的身体中保证可靠和正确的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的调节异常是多种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等)发生的主要原因。
近日,医药圈又有一个重磅消息,Keytruda(K药)即将在中国获批第三个适应症,用于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 根据NMPA官网显示,默沙东PD-1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JXSS1800029)的办理状态已经变更为"在审批",该适应症大概率将在10月份获批。 (资料来源于NMPA官网) 此前K药已有两个适应症在国内获批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死因,仅在2018年就造成全球78万余名患者死亡。因此,肝细胞癌药物开发一直是癌症治疗研究的重中之重。近日,《Cancers》公布了一项乐伐替尼进行肝癌治疗的临床统计数据,该数据显示:相比于现有肝细胞癌标准治疗方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TACE),乐伐替尼可延长总生存期(OS)近一倍,死亡风险降低52%,客观缓解率(ORR)提高一倍以上,且在安全性方面对肝功能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乐伐替尼极具冲击现有肝细胞癌标准治疗方法、成为新一线治疗的潜力。
CSCO第一天,在下午的新药专场,出现了各个癌种的大量新型药物或药物方案。其中,一项基石PDL1单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早期数据非常亮眼,特此展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