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男性的整体癌症发病率都显著高于女性!对比75岁之前的患癌风险,在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高的10个国家中,无一例外,都是男性风险更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约40万癌症新发病例与慢性炎症相关。并非所有炎症都会癌变,但有4类炎症已被列入高危名单。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引发公众对饮食与癌症关联的担忧。其中,“长期吃肉是否致癌”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癌症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表明,部分肉类摄入与癌症风险存在关联。
近日,51岁的曹颖在综艺《浪姐6》中首次袒露抗癌经历,直言“最放心不下儿子”,引发全网共鸣。节目中,她数次哽咽,回忆起术后仅8天便复工直播带货的往事,坦言:“当时想着儿子还小,既想陪他,又怕辜负团队。”
皮肤上的痣是人体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到成年都会逐渐出现色素痣。这些黑褐色或棕色的斑点看似无害,但医学研究发现,特定部位的色素痣可能存在恶变风险。作为临床医生,需要提醒公众:并非所有痣都无需干预,尤其是生长在易摩擦、高紫外线暴露或黏膜交界区域的痣,可能成为皮肤恶性肿瘤的“潜伏者”。
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分为卵巢上皮癌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卵巢癌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瘦。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内会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当肿瘤破裂时患者还会出现急腹症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著名演员朱媛媛于2025年5月17日因病去世,享年51岁。她的丈夫辛柏青在5月21日发布讣告,向公众告知了这一悲痛消息。朱媛媛是中国知名演员,曾出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凭借精湛演技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等多项荣誉。
最近有个大新闻,美国前总统拜登被查出来得了恶性前列腺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头里了。这事儿一出,大家都挺关心的,毕竟前列腺癌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对咱们男性朋友来说,更得提高警惕。
在中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450万例,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与病魔的艰难博弈。而令人震惊的是,饮食这个看似日常的“小事”,竟成为癌症的“隐形推手”。医生指出,三类高危食物如同潜伏的“定时炸弹”,而通过科学饮食调整,我们完全有能力拆解这些风险。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团队受邀在国际知名肿瘤学期刊《自然综述:临床肿瘤学》上发表综述。研究深入探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问题:肠道微生态如何影响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研究提示,合理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等,有助癌症免疫治疗更顺利地进行。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精密的“化学实验室”,饮食就是实验的“原料”,而某些鱼类可能成为破坏实验环境的“污染物”。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引发关注,有人将矛头指向鱼类摄入。但医学研究显示,真正危险的是特定种类的鱼,它们如同实验室里的“危险试剂”,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手臂看似“边缘”之地,其实可能隐藏着身体深处更大的问题。当你或家人出现“持续性肿块”与“无故神经症状”中的任意一项,请务必尽快就医,进行专业检查。早一步发现,就多一分治愈希望;用心呵护自己的每一寸肌肤与神经,就能为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别让一时疏忽,阻隔了生命的光亮,行动起来,为自己和至爱的人守护健康未来。
随着对癌症的不断了解,我们都知道吸烟、酗酒、某些化学物质、遗传等是致癌因素,却容易忽视肥胖这一“隐形杀手”。事实上,肥胖已经被证实是致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身体的危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不足30%。癌症筛查不是“没病找病”,而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长的生命长度。因此,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开始有规律地评估癌症风险,高危群体更需提前启动专项筛查。最好的抗癌药,永远是“早发现”。
癌症作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的一类恶性肿瘤疾病,在癌细胞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无限制”以及“无止境”的特殊特征,而且在癌细胞活动的同时,患者体内的营养和能量也会得到极大消耗,在此情况下,患者就会有消瘦、乏力、贫血以及脏器功能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5月10日电ROS1靶点诊疗新进展学术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琳在参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好药用在前面能够为疾病的控制留出更多时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该把好药用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