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医学上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口腔黏膜疾病,通常表现为口腔或舌头部位出现小的溃疡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大多数情况下,口腔溃疡会在一到两周内自行愈合,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众所周知,肥胖是引发癌症的重要因素,但确诊癌症后,或许还是胖一点更好。根据多项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较高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死亡率也更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在治疗中会加剧营养消耗,瘦弱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而营养状态较好的患者,能够维持或增加体重,可以改善预后。
韭菜不仅不是癌症患者的“禁忌”,反而富含营养,对健康有诸多益处。不过,确实有3类人群需要谨慎食用韭菜。
癌症的形成涉及基因突变、免疫功能异常、环境因素等多个层面的互动,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远非一种药物或补充品所能阻挡。更重要的是,科学界的研究正逐步发现,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定期体检,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无论是药物还是其他方式,预防癌症依然离不开全面的生活方式管理。
浙江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研发的病理AI助手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高效性能,仅需1-3秒便能精准锁定癌症病灶。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月2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预计将增长38%,每年因乳腺癌死亡的人数将增加68%。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一线免疫治疗对伴有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特别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单药治疗与联合脑放疗(BRT)的效果比较。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种创新的抗癌药,也是觅友们口中的“魔法子弹”。 通俗一点来比喻的话,ADC可以理解为“带毒的箭”,它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早发性肺癌,尤其是在青壮年中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发病率上升且研究较少的疾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特征,研究团队对来自中国十个医疗中心的421名NSCLC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较正常组织细胞更怕热,通常43℃的恒温加热就会导致癌细胞出现不可逆的热损伤,而耐受性更好的正常身体细胞却不会受到影响。
在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术前免疫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一直是个挑战。为此,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单中心的II期伞形临床试验,旨在探索抗PD1为基础的精准诱导疗法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
放疗,在肿瘤治疗里可是“赫赫有名”。大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获得治愈。
此前,DRG1.0时代于2019年在北京、天津等30城市进国家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DRG2.0付费模式于2025年1月27号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于今年年底预计全国落实。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被认为是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估患者在接受一线免疫治疗或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前的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以寻找潜在的治疗效果预测指标。
胃癌现在讲究的是“整合肿瘤治疗”,主要还是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治疗手段为主,而中医治疗、营养治疗、镇痛治疗等疗法,发挥的是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