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个上市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以二线治疗T790M突变起家,迅速再向EGFR一线前进。继FLAURA研究公布结果之后,EGFR靶向治疗史上的首次PFS及OS双指标显著获益也让奥希替尼打破了EGFR固有的用药格局,登上一线治疗方案的队列,并获得最新NCCN指南推荐作为EGFR突变一线治疗优选推荐。当然,一线使用奥希替尼后续的耐药问题是大家很关注的一点。好药先用,耐药了该怎么办?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奥希替尼一线治疗耐药后的机制及解决方案。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一份积极审查意见,建议批准Calquence(acala
近两周来,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开发的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抗体偶联药物(ADC)belantamab mafodotin接连获得美国FDA肿瘤学药物
卡博替尼(Cabozanix)是一种靶向针对MET、VEGFR、AXL和RET等靶点的多激酶抑制剂,还可通过减少调节性T细胞和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相信大家对此并不陌生。该药已在甲状腺髓样癌、晚期肾癌、肝癌获批了三大适应症。近日,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肿瘤
强生(JNJ)旗下杨森制药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一份积极审查意见,推荐批准Imbruvica(ibrutinib,依鲁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现在,CHMP的积极意见将由欧盟委员会(EC)审查,该委员会通常会在2个月内做出最终审查决定。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第一大癌,根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19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达26.8万,死亡人数超过4.1万。目前,美国幸存者有310多万,乳腺癌已逐渐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EGFR突变又可以从突变频率及治疗难易度上分成EGFR常见突变、EGFR罕见突变及EGFR20ins突变三大类。其中EGFR罕见突变约占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10%~18%。EGFR罕见突变的患者因对市场上的EGFR抑制剂的反应各不相同,所以其治疗难度也更高。FDA批准了用阿法替尼治疗EGFR罕见突变中G719X,L861G和S768I三类突变的患者,这些人占了EGFR突变患者的3%~5%。但是当患者对阿法替尼产生产生抗性之后,我们又该使用何种治疗方式,尤其是没有T790M突变的患者需要使用何种治疗方式,还亟待我们去探索。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对阿法替尼产生耐药性的G719A/R776C突变患者对奥西替尼的持续反应,这可能为EGFR罕见突变类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后续选择。
强生(JNJ)旗下杨森制药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一份积极审查意见,推荐批准Imbruvica(ibrutinib,依鲁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现在,CHMP的积极意见将由欧盟委员会(EC)审查,该委员会通常会在2个月内做出最终审查决定。
作者 | 白话文 7月24日,石药集团按新4类提交的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这是继倍特药业之后国内第2家该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厂家。
在最新一期的Communications Biology中,来自歌德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的Jindrich Cinatl教授和来自肯特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Martin Michaelis教授报告了他们用奈拉滨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研究。Cinatl教授解释说:"奈拉滨是一种药物的前体,也就是一种前药,只有当它与白血病细胞中的三个磷酸基结合时才会
吉利德(Gilead)旗下T细胞治疗公司Kite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加速批准Tecartus(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前称KTE-X19),这是一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成人患者。在关键ZUMA-2临床试验中,Tecartus单
免疫系统"监测和阻止"癌症的发展,这一观点被称为"癌症免疫警戒",最初是在上世纪初提出的。此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加了患癌症的风险;然而,这一过程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 现在,一项研究由Bellvitge生物医学研究所(IDIBELL)和加泰罗尼亚肿
生物技术公司Transgene对1b/2期试验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该试验结合了针对HPV16的治疗性疫苗TG4001,与PD-L1抑制剂avelumab(BAVENCIO?),用于治疗HPV16阳性复发和/或转移性恶性肿瘤。
对于高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在CLL2-GIVe二期试验中,一个三种靶向药物联合的一线治疗方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高龄、晚期,一直是让临床医生比较头痛的患者,患者一般体能较差,无法耐受强度大的放化治疗,晚期肿瘤负荷较大,临床整体治疗难度大。但是今天为大家展示的这个案例,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持续治疗下达到了完全缓解CR、肿瘤全消状态!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s,但是直到20年后,首个抗体偶联药物才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但因为完整的抗体偶联药物在血液不稳定,导致致死性毒性等原因,在10年后被迫撤市。这使得本就不明朗的抗体偶联药物研究,更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