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控制结直肠癌(CRC)的发展进程。该研究最近发表在《Microorganisms》杂志上,由斯洛伐克Pavol Jozef Safarik大学Andrew Foey博士领导完成。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Ugur Sahin及其同事描述了首个人类黑色素瘤RNA疫苗1期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令人鼓舞的是,结果显示,黑色素瘤疫苗FixVac能诱导机体的效应T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TAAs,tumour-associated antigens)产生反应,并能介导免疫检查点阻滞剂(ICB)对经历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产生持久客观的反应。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科济生物(CARsgen Therapeutics)的CT041自体CAR T细胞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一项临床默示许可,适应症为“Claudin18.2阳性实体瘤”。今年5月,CT041已在美国获批临床。本次是该药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根据科济生物新闻稿,这是中国首个针对CLDN18.2靶点的CAR-T细胞,也是科济第二个治疗实体瘤的CAR-T细胞药物。 Claudin(CLDN)是正常组织紧密连接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具有4个跨膜结构域,参与机体生理
免疫疗法能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从而就能使得部分癌症患者的疾病快速完全缓解,这种疗法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实际上其仅能对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发挥治疗作用,因为肿瘤非常狡猾,其能有效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阻断名为TREM2蛋白的功能或能增强标准免疫疗法药物的治疗效应,从而就有望完全消除肿瘤;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一种释放免疫疗法力量的潜在新方法。
癌症,被认为是一类与年龄很有关系的疾病。65岁以上,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和相关死亡率大大增加。然而,关于衰老与癌症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的了解还相当少。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多篇论文。 第一篇论文来自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与Bogdan Bintu教授的联合团队。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成像技术,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与转录活性。研究人员们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质的3D结构调控了许多基因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
诺华(Novartis)近日宣布,评估在研抗PD-1疗法spartalizumab(PDR001)联合靶向疗法Tafinlar(dabrafenib,一种BRAF抑制剂)和Mekinist(trametinib,一种MEK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III期COMBI-i研究没有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主要终点。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日本监管机构已批准抗PD-L1疗法Imfinzi(英飞凡,通用名:durvalumab,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标准护理(SoC)含铂化疗(依托泊苷+卡铂,或依托泊苷+顺铂),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此次批准,将为日本的ES-SCLC患者群体提供一个重要的一线治疗方案。SCLC是一种侵袭性、快速生长的癌症,尽管最初对含铂化疗有反应,但通常会很快复发和进展。
根据一项为期4年的新研究,来自美国HonorHealth研究所和希望之城转化基因组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称为COMBAT的临床试验(NCT02826486)中展示了胰腺癌患者如何从免疫疗法中获益。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L-8040, a CXCR4 antagonist,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and chem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 COMBAT trial”。
国内外top级肿瘤免疫企业纷纷入局 TIGIT单抗迎第一波高光时刻
近年来,肿瘤靶向微生物已成为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载体或治疗剂,例如卡介苗杆菌、厌氧菌、溶瘤病毒等。由于实体瘤内的低氧、免疫抑制和独特的生化微环境,这些细菌可以选择性地定植在肿瘤组织中。 据了解,某些类型的细菌可以将近红外(NIR)吸收剂递送到肿瘤中以
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将于9月14日-10月18日在线上召开, 其中9月19日-21日的science weekend将有众多肿瘤领域新数据公布。作为欧洲最负盛名及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会议,本次会议将展示肿瘤学的最新进展,搭建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沟通的桥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控制上皮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子,其高表达或异常激活与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癌症的肿瘤进展和治疗耐药有关,因此,常被用于上皮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8月17日,泽璟制药以超500万美元引进一款三特异抗体新药,这引发了人们对三特异性抗体的关注。我们知道,单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最早获得广泛使用的癌症免疫疗法,如抗PD-1/PD-L1抗体。随后,可同时靶向两个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如靶向CD19与CD3受体的BiTE疗法Blincyto。那么,近期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的三特异性抗体有何独特之处?目前都有哪些公司涉足这一领域?本文将节选部分在研药物和公司与大家分享。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康宁杰瑞旗下重组人源化PD-L1/CTLA-4双特异性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获得一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适应症为:联合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用于晚期消化道实体瘤的治疗。根据康宁杰瑞官方信息,这是一款研发代号为KN046的在研新药。两天前,KN046针对IV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已正式进入3期试验阶段,该研究将用于该产品在中国的新药上市申报。
当地时间8月17日,吉利德与Tango Therapeutics宣布扩大战略合作,发现、开发和商业化针对癌症患者的靶向免疫逃避的创新疗法,合作候选产品的价值高达6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