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与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直接相关的蛋白,自那时候开始他们就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近日,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揭示了特定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或有望后期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出新型乳腺癌疗法。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题为“Androgen Maintains Intestinal Homeostasis by Inhibiting BMP Signaling via Intestinal Stromal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山东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干细胞功能或能帮助解释为何男性群体结肠癌的发病率更高。
上周五,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评价研究院(NICE)撤销了早先对阿斯利康的肺癌疗法Tagrisso(Osimertinib)的拒绝决定,同意批准该药物在英国用于两种肺癌适应症的治疗。 Tagrisso本次在英国获批的两项肺癌适应症分别为:1)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已开始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且尚未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2)用于带有EGFR基因(EGFR-T790M)发生特定突变、最初治疗失败后、肿瘤细胞开始扩散的NSCLC患者。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近日宣布将双特异性和四价治疗性抗体BI 905711推进至首个人体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胃肠道(GI)癌症患者。 BI 905711是一种首创(first-in-class)的双特异性、四价治疗性抗体,被设计用于同时识别促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2(TRAILR2)和肿瘤细胞锚定钙粘蛋白17(CDH17),来激活主要在胃肠道中发现的TRAILR2/CDH17共表达肿瘤细胞中的自毁(凋亡)通路。 在持续开发更具耐受性的创新疗法来解决高需求的疾病方面,对于患有胃肠道癌症的患者来说,BI 905711进入1期试验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里
9月14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关于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及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并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具体为: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或安慰剂与培美曲塞和卡铂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者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方案编号:SHR-1210-III-324)。
2018年,“革命性”的抗癌药物-拉罗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这款新型的抗癌药物每年可以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它已经给世界各地的患者来了新的希望。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但死亡率却高居首位。由于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70%的患者确诊时已至临床晚期,错失手术根治机会,因此,卵巢癌也被称为“沉默杀手”。过去几十年,我国卵巢癌临床治疗方式仍以三大常规治疗为主,70%患者经初治后1-2年内复发,甚至多次复发,总体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未见明显提升。
睡眠障碍现已成为癌患的重要症状表现之一[1],有学者曾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近六成的中晚期癌症患者患有睡眠障碍。
对于很多肺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的出现,就像是一只手,把他们从癌症的痛楚中拉了出来,回归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靶向治疗的副作用相较于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更小,也正是因为这样,靶向治疗得以让癌症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即便如此,跟靶向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也被服用靶向药的觅友广泛关注。
慢性病属于病程长且通常情况下发展缓慢的疾病。如心脏病、中风、高血压、高血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人体的内环境及免疫力,极易让体内的癌细胞又死灰复燃。
随着靶向疗法和癌症免疫疗法的兴起,在接受治疗之前对肿瘤进行基因检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目前已经有十多种靶向疗法获批治疗晚期NSCLC患者,而且了解患者是否携带EGFR和ALK基因变异也成为判断他们是否适合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指南推荐将对NSCLC患者的肿瘤进行基因检测作为治疗决策的一部分。
9月11日Sutro Biopharma公布了其ADC药物STRO-002在一个晚期卵巢癌一期临床的更新结果。这个试验招募39位对多种标准疗法包括铂类、紫杉醇衍生物、PARP抑制剂等耐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其中34人使用了2.9毫克/公斤以上剂量。STRO-002在高剂量33位可分析患者产生24%应答率、其中12%应答时间超过1年,67%患者 CA-125 下降至少50%。这个ADC耐受不错,87%不良反应为1,2级,因此二期临床的推荐剂量可能略高、估计在4.3-5.2mpk。
人体内时刻有细胞在分裂,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不受控制的错误会助长遗传错误,并可能继续发展为癌细胞。自100多年前癌细胞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寻找能够消灭这些“有害”细胞、治愈癌症的方法。
2020年9月11日,为了进一步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癌症防治行动”号召,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协办的“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论坛旨在普及肺癌防治知识,提升肺癌早筛早诊早治意识,多方助力,不断提升中国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CA125抗原是一种在女性生殖道组织中发现的跨膜糖蛋白,通常用于检测卵巢癌,但在识别早期癌症方面效果不佳。当CA125检测与靶向肿瘤中异常糖结构的组合时,癌症识别特异性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由芬兰图尔库大学的Kim Pettersso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致力于开发新颖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癌组织中修饰的糖结构。最近发表的文章描述了该研究小组如何开发这种快速灵敏的即时诊断服务,可以从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出卵巢癌。
靶向治疗在肝癌系统治疗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肝癌一线治疗获批药物有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两种,索拉非尼已进医保,因此,使用人群相对较广。但是,靶向治疗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会产生耐药,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二线药物,目前二线靶向药物就包括获批的瑞戈非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以及未获批但已入选CSCO指南的阿帕替尼,那么在索拉非尼耐药后,究竟哪款药物疗效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