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7日,G1 Therapeutics宣布美国FDA已接受其Trilaciclib,作为接受化疗治疗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骨髓保护疗法的新药申请(NDA),并给予优先审查,处方药用户收费法(PDUFA)目标日期为2021年2月15日。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近日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液体活检的新研究,为癌症早期诊断带来了潜在的全新方法。 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和威尔·康奈尔医学研究所(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团队报告说,由肿瘤和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和颗粒(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particles,简称EVP),携带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癌症检测,并确定癌症的类型。 “一小管血液中就含有数十亿EVP,这意味着,癌症患者有大量的癌症相关EVP可供临床医生用来诊断。”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David Lyden教授介绍。
众所周知,化疗、手术等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利用外力来消灭肿瘤。而免疫治疗,则是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生长。疾病的发生和免疫力有关,普遍认为免疫力越强,治疗癌症的效果就越好。 但是,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文章颠覆了我
近两年来,多款“不限癌种”疗法获批上市,其中包括TRK抑制剂Rozlytrek(entrectinib)和Vitrakvi(larotrectinib)以及RET抑制剂Retevmo(selpercatinib)。它们的成功,让基于跨越多种组织类型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创新疗法成为抗癌疗法开发的一个重要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MM),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虽当前尚无法治愈,但治疗方法及药物开发却非常火热!无论是经典的沙立度胺,还是单抗类药物达雷妥尤单抗的引入指南,以及CAR-T疗法的介入,抑或是2019年全新药物Selinexor的上市,该领域的药物开发进程从未停歇,且从一定角度来看,已有质的提升。
今日,默沙东(MSD)公司宣布,该公司开发的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与化疗(顺铂加5-氟尿嘧啶)联用,在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KEYNOTE-590中达到了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新闻稿指出,这是首个与化疗联用,一线治疗食管癌患者时不需考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均可提供更好生存获益的PD-1抑制剂。这一结果将与全球监管机构共享,并已提交至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虚拟大会进行展示。
今日,致力于开发精准抗癌疗法的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公司报告了其主打候选药物repotrectinib在注册性2期临床试验TRIDENT-1中获得的中期数据。该公司同时宣布,基于近期来自美国FDA关于TRIDENT-1试验设计的监管反馈,这一候选疗法的研发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前段时间,《Gut》上发表了一篇胃癌相关文章,核心内容是:法国里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Melina arnold等的一项“预测至2035年胃癌发病趋势的全球评估”研究显示,预计未来总体的胃癌发病率将持续下降,并且在越来越多国家胃癌将变得“罕见”。研究中特别提到,虽然中国胃癌发病率在下降,但距离“罕见”仍相差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国人热爱高盐饮食、高浓度白酒、烧烤以及熏制食品,以及感染幽门螺杆菌。
染色体外DNA(ecDNA),是一种从稳定的基因组DNA上脱落下来的DNA,以单链或双链环状存在,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癌基因的表达。此外,ecDNA上带有的原癌基因使肿瘤细胞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响应肿瘤内部环境的变化。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科济生物(CARsgen Therapeutics)的CT041自体CAR T细胞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一项临床默示许可,适应症为“Claudin18.2阳性实体瘤”。今年5月,CT041已在美国获批临床。本次是该药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根据科济生物新闻稿,这是中国首个针对CLDN18.2靶点的CAR-T细胞,也是科济第二个治疗实体瘤的CAR-T细胞药物。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基因突变不断积累和致癌物质的持续暴露会导致人体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大多数致癌物质存在于环境中,但人体自身也能产生一些致癌物质。
2018年GLOBOCAN统计报告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接近210万例,发病率为27.5/10万,占所有种类肿瘤发病人数的11.6%。从全球新增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对比情况来看,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的第一大癌症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最高。从国内情况来看,2018年中国乳腺癌新增接近36.8万例,5年无病生存率为85.5%。
免疫治疗,特别是PD-1/PD-L1抗体近年来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热点中的热点,目前已上市的PD-1/PD-L1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肿瘤,但全部都是静脉注射给药,也就是打点滴的方式给药。静脉使用免疫药物存在很多临床风险,可能会导致体温迅速下降、血液中的电解质失衡,更有可能形成血栓等。因此静脉注射必须在医疗机构专业护士的帮助下接受治疗。患者需要每次去医院输液,这样一来总要花费大量时间且不方便。为了缩短治疗时间、节省医疗保健资源、方便患者且让患者更容易接受,于是产生了皮下注射(SV)PD-1/PD-L1单抗。今天我们就盘点下目前全球出现的数款皮下注射型PD-1/PD-L1免疫药物。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多篇论文。学术经纬团队也将在这篇文章中择选一些亮点,与各位读者分享。 第一篇论文来自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与Bogdan Bintu教授的联合团队。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成像技术,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与转录活性。研究人员们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质的3D结构调控了许多基因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
诺华(Novartis)近日宣布,评估在研抗PD-1疗法spartalizumab(PDR001)联合靶向疗法Tafinlar(dabrafenib,一种BRAF抑制剂)和Mekinist(trametinib,一种MEK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III期COMBI-i研究没有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主要终点。
近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了首版《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下称《指南》)。这是CSCO针对胃肠间质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数年,中国GIST临床诊疗主要遵循由CSCO编写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与《共识》相比,《指南》的推荐等级更高,更强调权威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