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向来被认为是女性的“三大肿瘤杀手”。虽其发病数虽位居第三,但死亡率却高居榜首,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一”杀手。
uPAR(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即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膜蛋白受体。其编码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3.3-13.4上,主要功能是作为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受体,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细胞迁移等过程。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等团队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Cancer》发表突破性研究“4-1BB共刺激分子CD19特异性CAR-NK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大B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以4-1BB为共刺激分子的CD19靶向性的新型CAR-NK细胞,通过剂量爬坡I期临床研究证实,该疗法对难治复发大B细胞淋巴瘤取得50%的高完全缓解率。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毒副作用,为淋巴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通用型细胞治疗策略。
鼻咽癌作为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地区的高发恶性肿瘤,因其早期症状与鼻炎、感冒高度相似,常被患者忽视,导致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事实上,身体在疾病早期会通过特定信号发出“警报”,若能及时捕捉这些信号,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70%以上。
化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常让患者陷入两难。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参皂苷——这一源自人参的活性成分,能显著增强化疗效果,尤其在结肠癌治疗中表现亮眼。
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抗肿瘤治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之一,在抗肿瘤治疗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1.8%,对患者的长期生存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新型治疗方式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及疾病特点更加复杂,亟需与时俱进调整CTIT的临床防治策略。此外,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同样是肿瘤治疗中的关键挑战,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有效管理CTIT、CIN等血液学不良反应,成为优化治疗策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深夜,当城市陷入沉睡,人体却悄然开启了一场精密的"夜间检修"。免疫细胞如同巡逻的保安,在血管与器官间穿梭排查;神经系统化身信息中转站,将细胞代谢的异常信号传递至大脑;激素分泌系统则像精准的钟表匠,调节着每个器官的修复节奏。这场无声的"夜间维保",正是身体对抗疾病的天然屏障。当癌细胞试图在黑暗中滋生时,睡眠往往会成为最先察觉异常的"哨兵"。
提到“核桃”,很多人都认为吃核桃补脑,但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2025年2月,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食物与功能》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早餐中加点核桃,可以对记忆有延迟保护作用,并改善大脑认知功能。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肺癌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该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仍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少见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选择相对有限。以HER2基因为例,其突变类型在NSCLC患者群体中占比较低。由于这些突变出现频率较低,过去其治疗药物的开发相对缓慢,有靶点却无精准治疗的药物。同时存在诊断不普及的情况,临床实践面临诸多难题。但如今HER2突变NSCLC治疗药物开发进入蓬勃发展期,这类患者的治疗迎来曙光。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五,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4型胃癌预后极差,3型胃癌的预后亦随肿瘤体积增大显著恶化,当3型胃癌直径超过8 cm时,其临床特征与4型胃癌高度相似。针对这类预后不良的胃癌,单纯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难以获得满意疗效,这促使新辅助化疗(NAC)成为研究焦点。OGSG1902研究聚焦巨块型3/4型胃癌患者,探索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大肠癌在各类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3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大肠癌预防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2025年4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3款肺癌新药及新适应症。其中,依沃西单抗正式获批上市,埃万妥单抗和利厄替尼则获得了新的适应症批准,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真正需要癌症患者避免的是那些刺激性较强、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的食物。比如,含酒精的食物会刺激血管扩张,损伤口腔、胃肠道等部位的黏膜;辛辣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可能刺激机体,导致病情发作;油腻的食物如火锅、烧烤等,难以消化,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腌制的食物如腊肉、香肠等,含有大量的盐,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免疫治疗药物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AK112),用于一线治疗携带PD-L1阳性(肿瘤比例评分≥1%)、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针对这一癌症类型的一项重大进展,为患者提供了除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之外的新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携带HER2基因突变的患者面对治疗选择有限。宗格替尼(Zongertinib,代号BI1810631)是一款高选择性共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专门针对HER2突变,且不影响正常EGFR,成为晚期HER2突变NSCLC患者的新希望。
亚裔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的50%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80%至90%的EGFR基因突变是典型突变(简称CM),也就是19号外显子非移码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对于典型突变目前已经将第三代靶向药提升至一线治疗位置,相比先用一代后用三代,直接一线治疗使用三代靶向药可以提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尽管总生存期没有显著差异。